本週 Dr. Change 黃齊元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、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顧問 - 徐遵慈主任來到我們的節目。
當前全球經貿情勢瞬息萬變,川普2.0關稅政策自8月1日正式上路,全球政經版圖再掀巨浪。台灣出口美國產品被課徵 20% 關稅,而半導體則面臨高達 100% 的重稅,雖然部分在美設廠的業者暫時豁免,但未來走向仍充滿變數。這不僅攸關台灣的出口命脈,更將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重整。
徐遵慈主任長期關注印太戰略、川普政策與經濟韌性,是深耕區域經濟整合、東南亞及半導體策略研究的專家,本集節目中,她將為我們深度剖析「對等關稅」實施後對臺灣企業經營帶來的全面性影響,包含川普的談判手法如何成功分化各國?台灣是否掉入僅關注稅率的思維陷阱?除了表面上的關稅衝擊之外,還有三大深層挑戰等待台灣面對。
目前台灣20%的稅率以及100%半導體的重稅,雖然我們已投資美國的半導體廠是豁免的,但未來政策變動仍存在高度不確定性。台積電和其他大廠暫時能倚靠高毛利與在美投資因應,但其他供應鏈廠商能否撐得住?傳統產業更是首當其衝,生死存亡岌岌可危。
大家現在的焦點多數集中在出口稅率,但事實上,台灣若要換取更好的稅率,很可能得付出「市場開放」的代價。越南、日本、韓國等國的案例顯示,每個國家都在談判中交換條件,有的開放美國農產品,有的放寬非關稅障礙。台灣是否準備好開放農業、汽車、甚至食品檢驗檢疫與藥品等敏感領域?
在川普政策推動下,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。台灣企業這兩年大舉投資美國,去年金額已達 140億美元,同時東南亞、南亞投資也屢創新高。資金、人才與技術的外流,如何影響台灣本地的產業發展與競爭力?尤其是關鍵技術保護的問題,國內至今仍缺乏完整配套。
此外,徐主任也深入剖析川普「全面制衡中國」及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關係。指出許多組裝環節已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,但中間材料仍高度依賴中國,將導致「洗產地」問題。東南亞國家受益於供應鏈轉移,卻陷入兩難,雖擴大了對美出口,但也擔心對中國進口倚賴更加劇、洗產地問題難以解決。因應川普政策不再顧及其他國家,他們開始分散市場,加強與其他區域的合作。對比之下,台灣在對中關係上傾向100%競爭、主要的資源則仍聚焦於美國,跟他國對中的競合策略截然不同,未來此部分需做調整、分散市場、尋找新的合作夥伴。
川普的「對等關稅」與「全面市場開放」要求,不只是短期的談判籌碼,更可能成為未來美國經貿政策的長期常態。對台灣而言,這是一場攸關國家產業結構與經濟安全的硬仗。
半導體可以轉嫁成本,但傳產與中小企業卻面臨生存挑戰。企業如何在分散布局與市場拓展中找到出路?本週節目專訪徐遵慈主任,帶您掌握台灣在川普對等關稅戰下的關鍵抉擇!
本集專訪,徐遵慈主任將與我們分享:
-
來賓分享自身經歷與在中經院台灣東協中心的研究重點
-
解析川普新一輪關稅措施將對台灣造成之衝擊
-
台美關稅談判若開放市場,台灣將面臨哪些衝擊?
-
在兩岸緊張與現今國際局勢下,台灣能否突破貿易協定困境?
-
政府積極推動與菲律賓經貿往來,台菲經貿關係有望大幅提升?
-
探討中國對川普關稅制衡的應對策略與對台灣的影響
-
資源有限下台灣企業如何分散布局?東南亞能成為新市場而非僅是工廠?
-
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,台灣對美關係似有誤判,有何看法與建議?
-
台灣五缺問題嚴峻,是否應重新思考產業定位與政策?
-
東南亞競逐中,越南是否已成相對優勢國家?
-
分享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未來之計畫